师范英语教研室教师参加“首届大夏外语教育创新论坛”

发布时间:2022-11-07浏览次数:90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对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的认识与深入理解,11月4日,师范英语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线上参加“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大夏外语教育创新论坛”,该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全国外语教育大咖相聚云端,探索外语教育发展的未来创新路径。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杨延宁教授为论坛致辞。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作了题为“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的主旨报告,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1)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如何分类? 2)如何撰写不同创新类型的论文,并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要明确各类型研究的传播价值及相关论文的写作要求;第二,要抛弃三个认识误区。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作了题为“高质量外语精品教材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评价标准”的主旨报告,聚焦高质量外语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并对高质量外语精品教材作整体刻画。

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题为“外语教材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主旨报告,从外语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入手,分析了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定位,讨论了课程思政在教材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育人价值,结合《综合英语》、《中外文化对比阅读》、《新探索研究生英语》等教材的编写实践,梳理了外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嵌入课程思政的主要原则,并从单元主题、阅读材料、学习任务、教学建议等维度探讨了课程思政在外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实现路径。

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的报告题为“Towards an Innovative Pedagogy for Change: Can SRSD Revision Instruction Help EFL Students’ Self-Efficacy for Text Revision?”,张军通过具体案例具体阐述了自我调节策略发展(SRSD)模型对大学英语写作中文本修改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相关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英语专业的未来在哪里”,常辉指出随着国民英语水平的提升和语言智能技术的发展,英语专业的社会需求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阐述了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作了题为“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的主旨报告,指出基础外语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主要包括:(1)对基础教育阶段外语主课地位的质疑与挑战:(2)外语教育效果问题:近一半学生跟不上课程要求,两极分化严重;(3)外语教育目标发生了从语言能力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但教材内容与评价内容未能及时跟上;(4)外语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与信息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挑战;(4)外语教师外语教学理念面临如何与时俱进的挑战;(5)评价方式尚未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束定芳在报告中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 

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多语教育创新实践 ”的主旨报告,从中观层面讨论两个外语项目设置(英西双语和公共阿拉伯语)的语言管理过程,并且从学习者语言选择和双外语发展的角度讨论多语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指出多语教育应更大范围地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外语教育规划中,多语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和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题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新目标、新途径”的主旨报告,阐述了新时代的英语教学要围绕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设置新目标。不仅以“学了能用”为目的学习英语,而且要通过学习英语和用英语,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同时还要探索实现新目标的英语教学新途径,如选用语言和内容俱佳的具有时代性的多模态语篇素材;围绕语篇设计体验、感知、理解、分析、判断、阐释、评价、创造等学习活动;采用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教学途径,使学生既学习语言又学习经验与智慧。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杨延宁教授作了题为“历史照进现实:语言演变研究与外语教学结合的路径”的主旨报告,报告聚焦被动式和动结式,说明构式来源的探索如何丰富语法点讲解的内涵,指出比较不同语言的演变路径,挖掘其共性与差异,是揭示语言本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杨延宁指出高级阶段的学习者需要了解语言的演变历程,摆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经过一天的线上学习,师范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对于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创新发展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外语教育必须深度对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高端人才支撑,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语言桥梁;必须树立专业自信,突破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学科融合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端外语人才,让外语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文、图/ 周华  审/余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