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15浏览次数:15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突出了建设“课程思政”以及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认为,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提高思想自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深受党和国家重视。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高校首先要提高思想自觉,认清二者的理论内涵和政治定位。

第一,要正确认识“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是说,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关键所在,要旗帜鲜明地开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地位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机制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思政课专业没办法在所谓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自然而然成为被评价体系排斥的对象,甚至有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系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进人、评职称,有的靠学校特批照顾。久而久之,有的地方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思政课不能出现形式上抬高而实际运行中边缘化的现象,更不能认为思政课是无学术含量或没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要竭力澄清这种错误认识,高度重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

第二,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一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强调“课程思政”不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专业课教育,而是在开展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正确引领学生的政治方向,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此外,“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方法,一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二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这是关乎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这一点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第三,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意思是说,我国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第二,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容易给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因此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引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横流,“物质占有和感性满足已经取代理想信仰成为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这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教育目标如期实现。

二、搭建平台,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都不能单兵作战,而需要在思想上统一起来。为此,高校要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例如进行集体备课、举办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互相听课等。

第一,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思政课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内容的解读,弥补专业课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从而满足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第二,举办课程教学研讨会。通过研讨,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第三,互相听课。互相听课可以让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也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有利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奠定重要基础。

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是为了把他们的思想观念统一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筑牢学生的思想战线,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的可靠人才,从而在实现个人梦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一生动局面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要准备好打持久战,要使自己适应这一较长时期,并做好工作规划,坚定信心,充分发扬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精神,努力打好这场持久战。

三、做好顶层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内容

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此引领教师和学生重视和接受“课程思政”。

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心骨,所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强调摆上重要议程是说要树立起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的强烈意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提高思想自觉。强调抓突出问题是说要在实践层面切切实实推进思政课建设,即采取各项针对性措施,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党委在这种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领导也就是做好顶层设计的表现。

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进行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调查研究的内容,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背景、特征、原因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其次,做好诊断评估。也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思政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情况报告’”。后是开展规划设计。就是根据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在正确定位“课程思政”的基础上,“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做到这些,就能够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四、教师各司其职,协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师要各司其职,坚持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努力做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同向同行。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把发挥好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成一种责任。身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个使命,思政课教师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争做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

思政教育元素不只存在于思政课堂上,专业课中也可以挖掘出思政教育元素,这也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内在要求。所以要“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人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不同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完全相同,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进行挖掘,例如,在历史学领域,教导学生铭记历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高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拒绝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染。在文学领域,教导学生文学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努力通过书写精品力作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学成之后报效祖国,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等等。总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充足的人才后备军。

此外,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还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更多强调的是理论学习,第二课堂则更多强调实践锻炼,两个课堂都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其中,特别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后继有人

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终要由教师来贯彻落实,所以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配齐配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教师质量的提升。

配齐配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教育部规定思政课专职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350,目前一些学校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是聘用许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固然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他们往往不能够像专职教师一样全身心地扑到思政课教学工作上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当然,也不能忽视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只有人才队伍源源不断,才能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重教师质量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教师也都负有育人职责。而要担当起这份育人职责,全体教师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的标准不断提升自己,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政治要强是强调教师政治站位要高,要具有政治意识,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清醒并做出正确选择。情怀要深是强调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坚持爱党爱国爱人民,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思维要新是强调教师要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思维,给予学生深刻的教学体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视野要广是强调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把难懂的知识掰开揉碎,促进学生明事理。自律要严是强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积极传播正能量,自觉弘扬主旋律。人格要正是强调教师要培养高尚的人格,“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总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主体,需从多个方面着手,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既需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教师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也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教师各司其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教师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学生积极配合。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下,在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定能够不断取得进步,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服务。


(文章选自《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来源:悉尼协议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