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报道】追寻奋斗足迹 发掘红色资源 传承龙河口精神

作者: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稿时间:2023-07-25浏览次数:912

7月2日至4日,港澳公式497799赴舒城县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团在万佛湖风景区以及水库管理处等地展开实地调研,面对面采访了1950年代末龙河口水库的建设者,发掘红色资源,传承龙河口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

舒城县龙河口大坝,始建于1958年,是舒城人民在三年困难时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靠肩挑手推人扛,向自然灾害挑战,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建成的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孕育了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创业的奋进精神、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为深厚内涵的龙河口精神。团队成员为了深入挖掘龙河口的背后故事,通过重走红色足迹、挖掘红色故事、访谈红色人物等方式全面了解了龙河口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龙河口水库纪念馆,在历史的回眸中了解到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自然灾害,认识了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出的英雄人物,深刻体会到舒城人民怀龙河之梦、干千秋大业的英勇事迹。

如今的龙河口水库,为舒城、庐江、六安(今金安区)三个县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发挥防洪、灌溉、发电的同时更带动了渔业养殖和生态旅游等多方面经济效益。

基于以上的初步了解,团队成员们展开了实地人物访谈活动。许芳华、韩克兰以及胡昌坤三位老人作为龙河口大坝的修建者,接受了成员们的采访。许芳华同志是“淠史杭工程”的五大英雄之一,也是龙河口故事的代表人物。在龙河口水库建设工地上,21岁的许芳华带领“刘胡兰突击连”,用血肉之躯保护了龙河口水库大坝,喊出了“人在、坝在”的钢铁意志。当初的“铁姑娘”现已85岁高龄,但眉宇之间,仍透着一股英气。老人家如数家珍地讲述了由她带领的女同志组成的“刘胡兰突击连”与男同志组成的“董存瑞突击连”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团结协作的事迹。比赛项目是拉石磙。作为当时筑坝的一种主要工具,石磙每个重达数吨。一开始,“刘胡兰战斗连”落后很多。等比赛进行到第10天,“董存瑞战斗连”的男同志肩膀磨得红肿,腰也弯不下,进程大大落后“刘胡兰战斗连”,最终不得不认输。许芳华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深深地感动在场每一个青年大学生。

韩克兰与胡昌坤两位同志则进一步分享了修建大坝过程中的筚路蓝缕和难忘事迹。通过这些人物访谈,团队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龙河口人民“敢为人先、万众一心”龙河口精神。

看今朝薪火相传

通过实地走访龙河口附近的工作者与志愿者们,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龙河口大坝虽修堤筑坝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红色基因和革命火种仍代代相传。

在志愿者活动的采访中,志愿者余海洋同志表示他深受传统红色家风的影响,从小就立志将“艰苦奋斗和万众一心”的龙河口精神与情怀传承下去。因此,在暑期期间,余海洋同志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血浆站志愿者,为民众科普血浆知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闪耀着龙河口精神的光芒。

在对龙河口水利管理处胡平科长的采访中,胡平同志表示现如今管理处工作人员仍然不忘前辈们的谆谆教导,在工作中通过刻苦钻研技术,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龙河口大坝的正常运作及周边百姓们的安全。这种“坚守”精神就是对龙河口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在对三里河社区方书记在采访中,方书记表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当地居民积极利用前辈们筑造的资源,脚踏实地、紧抓实业,通过传承与创新,因地制宜为当地经济发展打造出了一条红色路线。

三位采访者作为龙河口精神的传承人,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实际践行、传承着龙河口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同时将龙河口精神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永葆龙河口精神的鲜明活力。

此次三下乡活动,港澳公式497799赴舒城县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团积极行动,通过努力挖掘红色故事,广泛传播红色文化,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龙河口大坝的建设历程和现状,也在万佛湖红色基因之旅中发现了可广泛推广的精神传承方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广泛宣扬龙河口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开展红色之旅,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用实际行动将自己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去。(文/张梦涵 图/王海燕、王静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