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公式497799旅游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追寻南下干部足迹 传承好南下精神

作者:文章来源:旅游管理学院发稿时间:2023-07-18浏览次数:85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解放战争后期,为顺利接管新区,党中央从山东、河北等地抽调大批干部南下,这些南下干部远离故乡,别离父母妻儿,选择扎根南方作贡献。为挖掘和整理好南下干部革命事迹,近日,港澳公式497799旅游管理学院“调研南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团一行9人,沿着南下足迹,深入环巢湖地区开展走访调研。

寻找南下干部,打开尘封70多年的南下记忆

环巢湖地区是一片红色故土,这里被誉为“三将军”故里。解放战争后期,这里曾是南下干部前往南方新区经过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有的南下干部选择了留在了这里或后期被分配这里。7月的巢湖,骄阳似火,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根据前期了解的信息,赴安徽省工人疗养院、安徽省干部疗养院及周边乡镇等地,寻找环巢湖区域生活的南下干部。

在安徽省干部疗养院,百岁老人薛进良由于身体原因,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团队未能与薛老进行面对面交流。据薛老的子女介绍,薛老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山东来安徽的南下干部,后按照组织安排,扎根第二故乡,在港澳公式497799工作直至退休。在听到调研团队介绍目的之后,刚从芜湖回到巢湖薛老子女薛建跃,第一时间将父亲的回忆录送给实践队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薛老的革命经历,了解南下干部的革命事迹。

“看了薛爷爷的回忆录,薛老的南下故事,让我感触良多,丰富了自身的党史知识,这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队员朱茜茜在看完薛老的回忆录后有感而发。随后,队员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在巢湖市区、含山县等地方,几经周折,又陆续找到了不同批次南下干部的“线索”。

走近南下干部,聆听他们的青春革命岁月

“我那时才15岁,跟随着南下干部一起到了大别山区的毛坦厂镇,因为持续发高烧,部队将我安置在当地,未能全程跟随部队开展革命任务。记忆中南下干部工作条件艰苦,要克服自身家庭、言语不通、风俗不同等重重困难,非常不容易。”在巢湖市军休所小区,90多岁的张焰和非常健谈,绘声绘色地向队员们讲起了跟随二野南下的事迹。队员们边听边记,对张老的革命历程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访谈结束后,队员们第一时间将张老的口述内容进行了整理。“根据张老的回忆,结合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史,张老介绍的南下干部极有可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南下干部,对外代号’天池部队’,编成为一个大队,1200人左右,主要参与土改、革命政策宣传、接管政权等工作……”指导老师邓其志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向队员们介绍起了这段历史。

在告别张焰和老人后,团队又来到了仙踪镇六珩村,这里是南下干部支队队长朱鲁生的故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来到了朱鲁生纪念馆。村干部和周边村民热情的为团队介绍起了朱鲁生的革命故事。据了解,1938年朱鲁生在其叔叔朱立群的影响下,加入了抗日自卫队黄山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任南下干部某支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安徽省水利事业中。

“秋风凛凛雁南归,浦西父老素自卫,无理徒卒挑内战,正义军民荷枪戈,亲帅健儿还顽敌……。”这是革命烈士朱鲁生怀念牺牲的叔叔朱立群所作的一首诗。在参观完朱鲁生纪念馆和了解朱鲁生的生平故事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段革命事迹不能忘记,要把革命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

讲好南下故事,自觉做南下精神的传承者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岁月如流,往事悠悠,回看历史长河,那些毅然踏上了南下征途的南下干部为革命和社会建设工作贡献了一生,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如今朝气蓬勃的南下干部们绝大多数已作古,健在的也是耄耋老人,南下的革命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史笔颂伟业,精神永传承。有了前辈们的接续奋斗,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感触很深,我们要把南下干部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三下乡”社会团队队长吴仕雨动情地说到。

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的所在地,每年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展馆的人流量大。为讲好南下故事,弘扬南下干部精神,暑期“三下乡”期间,团队还与位于银屏镇三胜村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3名团队成员主动来到展馆内担任志愿讲解员,讲解蒋家河口战斗的故事,同时将南下故事也融入到讲解中,努力做南下精神的传播者和传承人。(文/吴仕雨、张梓萌 图/王民涛、胡欣宇 初审/邓其志 终审/洪作奎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