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三下乡”社会实践:弦歌不辍“安徽非遗”,薪火相传“中国宣纸”

作者:文章来源: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发稿时间:2023-07-08浏览次数:123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安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省份之一,同时非遗文化也是安徽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历史长河中,安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人类文明留下宝贵遗产。

为了使得巢院学子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宣纸非遗文化,更好的了解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2023年6月30日,港澳公式497799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赴宣城泾县的笔墨纸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宣城市泾县廊桥镇乌溪村,团队成员们在这里进行为期四天的非遗文化调研及乡村振兴促进活动。


博物知旅,守护宣纸非遗文化


6月30日上午,志愿者们先是来到了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进行参观调研。在宣纸文化园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深入了解到宣纸的品种、品质、历史源来以及其特殊的一百零八道制作工序。


除此之外,园区内工作人员也热情的为志愿者们讲述起宣纸原材料挑选以及加工方式。志愿者们了解到宣纸的制作是由精选的沙田稻草和乔木青檀皮制成。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志愿者们来到了馆藏宣纸与书画精品展示区,各式各样的书法及绘画作品被陈列于此。


在精美的作品背后,也要归功于宣纸其质地柔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的这一特点。同时,在活动调研期间,志愿者们随机采访了园区内部分游客,通过采访更直观深入了解到园区内游客对于宣纸的喜爱与珍视。


乐道拾遗,再现传统匠人工艺


7月1日上午,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宣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志愿者们前往宣纸制作技艺厂房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在调研的过程中,工人师傅们把精挑细选的皮料带到碓房,放到碓石上,经过多次打击,打成块状。经过碓打之后,工人师傅们又用大铁刀,将檀皮切碎。


随后,志愿者跟随工人师傅的指引亲身体验捞纸过程。在炎炎夏日,最让志愿者们难忘的是晒纸工艺,晒纸就是要把纸一张张分离出来,贴在焙面上。晒的过程中,工人师傅们手里会拿着一把刷子,左右齐刷。晒纸的背面温度非常高,所以室内温度有也非常高。而工人师傅们往往要在这里面工作七八个小时。


志愿者们认识到到宣纸能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正是由于千百年来宣纸技艺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纯手工打造而成。


基层连线,聆听宣纸与乌溪村的碰撞


7月2日,志愿者们在周边进行走访调研,有幸采访了当地一位宣纸文化爱好者吴传辉先生。吴光辉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乌溪村人,志愿者们走进他的家中,发现墙上有各式各样的书画作品,笔墨纸砚摆放的也非常齐全。


随后,吴光辉向志愿者们讲述了宣纸的传统制造工艺手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提到,一张宣纸的制成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宣纸的制作工艺是真正的匠人技艺。此外,他介绍到,宣纸文化园的建立让乌溪村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泾县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很多乌溪村民会选择返乡务工来传承这份非遗工艺。吴传辉也特别强调,中国宣纸集团积极投入到宣纸文化的宣传当中,此前参观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就是其自身投资打造的。这一举动不仅仅带动了泾县旅游的兴起,更带动了乌溪村周边商业的发展。紧接着,志愿者问及宣纸当下面临的窘境。

吴光辉这样回答道:“宣纸的制作工艺虽然复杂。但是,宣纸绝对并不是一个消耗品,宣纸保存性和耐久性好,寿命长,这也意味着宣纸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寻访宣纸,聚焦从山田间走出的原材料


7月3日,迎着蒙蒙细雨,志愿者们走进来了泾县榔桥镇乌溪村,去探寻当地村民对于制作宣纸原材料的加工。


走在当地的村落小路上,会发现小村周围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流水,风景如画,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志愿者们沿着乡间小路向前。志愿者们发现,道路两旁全是高大的青檀树。不远处的山包上镶嵌满了石头,石头上铺了一层层黄色稻草。



随后,志愿者跟随乌溪村村民的指示,走进山下一排平房内,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处理刚从山上运下来的稻草。志愿者们经过询问发现,这里的工人师傅都是来自乌溪村的村民,由于离家近的原因,很多的村民会选择来这里工作。


村民们手中的稻草正是制作宣纸的原材料。工人师傅向志愿者们介绍到,从当地田里回收的稻草,还不能够直接使用,要先用石灰水浸入到稻草内,摊晒成成草坯,随后装入蒸锅内进行汽蒸。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也见到了那口特制的蒸锅,从这里出锅的草堆再历经8至10个月的日晒、雨淋,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中,志愿者们在对宣纸非遗工艺制作过程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也见识到工人们对每一道宣纸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体会到了当地人对宣纸文化传承的担忧。在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非遗文化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里,身为中华子孙,我们要继承古老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人类文明留下宝贵遗产。(文/王星宇 图/熊洋洋 初审/王巍 终审/陈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