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打造实践育人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革,积极发挥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的作用,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持续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实践教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立足安徽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着力打造“一课一品”实践教学品牌,形成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要求,单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教学“三大模块”和“六大环节”设计与实施,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挖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拓展
安徽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省内尤其是环巢湖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的鲜活教材。近年来,学院积极争取学校、社会、政府、各级单位支持,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多方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院建立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寿县安丰塘镇大树村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筹建寿县小甸镇小甸集特支遗址、含山县林头镇福山村、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遗址、巢湖市栏杆集镇陈泗湾村、巢湖市烔炀镇南湖方村等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场地、设施等条件齐备,符合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学院依托基地,根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积极打造移动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提升其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提升实效,实践教学形式不断丰富
学院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秉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观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项目实施与有效传播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避免实践教学的同质化,各教研室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围绕“一课一品”,各门课程策划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品牌活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推出“微创作”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创“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办“读经典 树信仰”诵读比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锻造“学子看中国”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学院还着力打造环巢湖社会实践品牌。用活用好用足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积极参赛,实践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联动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指导建立明德学社、知行学社、红色文化研习社、汤山讲“习”社等大学生理论社团,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红色专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与赛事,先后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省级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 项、安徽省 2023 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评比省级二等奖 1 项、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皖中片区赛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安徽省决赛二等奖2 项。以参加各类比赛为契机,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立足实际,打造立体纵深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度、温度、广度、力度、效度,实现实践教学“活”起来、“火”起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图、文/丁贝贝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丁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