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7月18日,港澳公式497799马克思主义学院“‘玉’见文明,‘稻’达未来”中华文化传承团一行在指导教师王静的带领下,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天内团队成员分别前往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清溪镇白衣村和含山县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
保护遗址,传承文化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是一处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凌家滩遗址的发现或将中华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2021年10月18日,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凌家滩文化是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之一,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标志性意义。
调研伊始,团队首先来到凌家滩服务中心。通过相关宣传片的观看和讲解员的介绍,成员们深刻地体会到“亘古凌家滩,入梦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随后,讲解员为成员们介绍了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大概分布,她提到凌家滩遗址最早是在1985年秋天,凌家滩村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为其母在村北面的土岗上挖墓穴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玉器、石器。时任乡文化站站长的李余和同志闻讯后,根据国家对出土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对这批文物做出安排处理。同时上报县文化局和文物所,经由县文物所转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自此而发现了这座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遗址。之后通过对遗址的深入挖掘和文物的研究,表明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片繁华、热闹之地,甚至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都已初步形成规模。
玉润千年历史,中华绝代奇音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凌家滩遗址的辉煌文化,7月16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凌家滩研学旅行基地和墓葬祭祀区。玉文化作为凌家滩文化的重要代表,自然是参观的重中之重。古玉无声却能言,一只扁平的圆雕玉龙,首尾相连,造型简练,寥寥几笔刻画出嘴、鼻、须,以及身上的鳞片,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与人们想象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所以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双连璧中的两道弧形镂空,使玉器形成两个同心玉璧嵌套的样式,这一中华文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文脉,也体现到了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背面设计上。此外,展厅内还有多种玉石器的介绍和展品。室外墓葬区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方位布局,其中墓地最南边的大墓--07M23号墓随葬品最为丰富,表明墓主人的地位在全族中最为尊贵,体现出中国古代部落文化的特点。讲解员在提到凌家滩遗址与良渚遗址之间的关系时,表示从聚落的选址均北依丘陵地带,都存在以玉为贵的理念和礼器,都有对鸟的崇拜,都以玉石钺象征军事权力,高等级墓葬都位于堆筑的祭坛之上等方面来看,两者存在很多共性点,凌家滩文化应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源头。参观完毕,成员们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问卷调查。
7月17日上午,遗址保护部主任过其保带领团队成员参与“保护传承文明 赓续历史文脉”主题座谈会。大家认真聆听过主任的介绍。当谈及凌家滩文化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关系时,过其保表示,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滩文化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叔父辈”,三种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主任还表示,遗址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带我们感知过去,又承载着光明的未来,奠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希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忘历史,坚定自信,传承文明,发展中华。团队成员也就凌家滩遗址保护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困难,该如何更好的保护遗址、传承中华文明等问题积极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同学们更是坚定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心。
7月17日下午在遗址公园,团队还采访到了几十载栉风沐雨、日夜守护凌家滩遗址的程年仓老人。采访中,程年仓老人向学子们讲述了早期保护遗址的一些事迹,回顾了与凌家滩遗址共度的岁月。对于凌家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程年仓先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凌家滩文物的出土为含山县增添了极高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凌家滩遗址的存在。然而,公众对凌家滩文化的了解程度尚浅,社会关注度仍需加强。加之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面临着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遗址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程年仓先生强调,遗址保护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他将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他还分享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消息:他的儿子和儿媳也选择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这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陈年仓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鼓舞着同学们,同学们感触良久。
览含山古迹,增文化自信
7月18日上午,团队抵达含山县博物馆开展调研,目睹更多文物瑰宝,切实感受古代的灿烂文化。讲解员祁红豆带领团队前往含山历史文化陈列厅,给成员们讲解了含山东接长江西临巢湖,秦属九江,尽归溧阳,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即作于此处等历史人文。同时在含山县博物馆,成员们看到了通体圆润的玉鹰、各种姿态的玉人、形态饱满的玉猪等文物,也从讲解中更进一步了解到凌家滩文物的文化。尽览瑰宝之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此次活动中增长了见识。队长严露瑶说:“博物馆,承载历史,传承文明。我们在博物馆聆听数千年文明的回响,见证文化传承的历史印记,承担让遗产‘活’起来,让文明‘传’下去的责任。”
循迹文明遗址,助力乡村振兴
为扩大本团队调查问卷的范围,7月18日下午,团队前往清溪镇白衣村拜访清溪镇白衣村村委会。在了解白衣村基本村情及其在乡村振兴建设方面的情况后,就凌家滩遗址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采访了几名村干部和村民。据村民介绍,国家对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和研究非常重视,组织原本居住在遗址附近的近10个村庄统一搬迁,既提高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又保护了凌家滩遗址的完整性,还投入了相当一笔经费用于遗址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此次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在认真聆听、用心感受中,做了详实调研工作,除了专题人物的采访,还针对相关工作者、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无论是工作者们的所思、所感,还是本地居民的自豪讲述,亦或是游客们初来乍到的新奇感受与期待,都被一一记录在问卷中。实践团队共回收100份纸质问卷和若干份电子问卷。从初步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居民对凌家滩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有部分居民表示对这里的文化所知不多。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近距离体会凌家滩文化的深厚底蕴,感知华夏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增强了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做文化传承的新时代新青年的信念。(文、图/余骏、严露瑶、单佳丽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丁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