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贵老师参加第三届国际科学技术诠释学研讨会并在分论坛做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14浏览次数:178

511-12日,由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哲学研究所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科学技术诠释学研讨会在芜湖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启贵老师应邀参加,并在分论坛作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主题是“差异与合作:中西思想视域下理解科学技术”。郭启贵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马克思科学技术批判思想的四个视域》的学术报告。报告分析了马克思从科学与技术本身、科学技术与人、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视域对科学技术进行的批判考察。报告认为马克思一方面表达了对科学与技术自身在实践(工业)基础上的相互推动、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促进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欣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所造成的人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所导致的社会危机的疑虑。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理想化科学技术构想,指出理想社会中的理想化科学技术是能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花费的力量最小”“最符合人的本性”,因而是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在报告中,郭启贵分析指出,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所做的批判反思始终是以人文精神统摄社会批判作为主线的,并坚持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批判、制度批判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马克思科学技术批判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郭启贵的报告引发了在场专家的热烈讨论。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达里娅比列娃副教授认为报告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解问题“很有趣”,对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很有启发性”;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哲学研究所阿尔弗雷德•诺德曼教授认为,报告体现了“开阔的”研究视野;深圳技术大学的邓盼助理教授表示要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文本,从而更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安徽师范大学的张添翼副教授对报告中的观点表示“高度赞同。会上,郭老师认真聆听每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了解到国际学术界对于科技诠释学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文/过慈明 /郭启贵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丁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