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开展 2023年秋学期第一次集体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09-28浏览次数:527

为上好新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创设浓厚的教研气氛,9月27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召开2023年秋学期第一次集体研讨会。教研室20余名任课教师参会。

教研室主任石庆海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关注的问题。一是认识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课程面向大一新生,是让学生”一见钟情“还是一课连累所有,其授课“成败”可谓关系到后续全部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的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章教学内容蕴含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二是认识学生。授课对象“00后”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生活中的物质比较丰富,自我意识凸显,眼界更为开放,兴趣爱好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但是00”后大学生同样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尤其是过多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导致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缺乏辨别力,从而也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三是认识自己。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看似容易,因为门槛不高,但实则很难,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有着很高的学术素养,也需要很高的道德水准。教师不仅要在学术储备上补缺补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要亦师亦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接下来,老师们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的看法。向泽雄老师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走新”更要“走心”;简洪江老师认为要着力化解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吴多智老师强调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张智慧老师认为本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理想设定问题,而且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黄钦老师强调要拉近课程和学生的距离;董颖鑫老师认为要着重讲清社会在不断进步,引起学生的共鸣;杨芳老师强调要坚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把课程真正打造成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

本次集体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学互鉴、合作交流,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为开展新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云建 图/贾绍俊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郝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