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精技强能 匠心筑梦 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报道

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58

 千锤百炼强技艺,匠心传承育英才。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1358行动计划”,坚持党建引领、人才立院、特色兴院、改革强院,打造“新能源+智造”学科特色品牌,构建“三教共融、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机械工程师,回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  推动融合发展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服务高教强国建设,充分发挥“标杆院系”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重点,锻造党支部“战斗堡垒”、激发党员先锋模范,强化“党委引领、支部堡垒、党员先锋”三维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学院党委获批安徽省第二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19年,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已按期通过结项验收;2024年获批国家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项目;2023年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安徽省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党员教师李融、王玉勤分别荣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打造学科特色  优化专业结构

机械工程学院立足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战略和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为导向,打造“新能源+智造”学科特色品牌,统筹优化专业布局。学院现有2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训中心、1个实验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校级科研平台。设有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省级“六卓越一拔尖”专业,2024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另外,学院设有“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省级微专业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1人,在读博士8人;外聘企业导师14人(含3名产业教授);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科技副总”1人,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挂职1人。


深化三教共融  落实五育并举

机械工程学院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教赛融通”三教共融的育人理念,落实“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身、美育浸润、劳育力行”五育并举的育人措施,构建“三教共融、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新时代机械工程师。

科教融汇

学院紧紧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自2020年起组建校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逐步推进有组织科研,2022年升级组建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光伏行业关键技术环节,依托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材料成型等技术基础,解决企业急难问题,突出科研需求导向,提升科研实效性,新增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2篇,授权发明专利165项,推广成果42项,其中200多名学生参与相关科研成果。深化与中南光电、环旭科技、绿能院等区域内重点企业合作共研,充分利用企业研发资源,扩大科研经费来源,近三年横向到账经费均超额完成,2023年度达到826.30万元。持续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构建集科研、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扩大科研平台的辐射效应,支撑学校“绿色高校”建设。

产教融合

学院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个,其中省级实践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基地各1个。邀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毕业校友等社会力量,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提升培养方案的实用性,确保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打造“一课程一岗位”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岗位技能、工作流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紧密对接岗位需求,引入“真实案例”,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升课程建设质量,8门课程建成省级一流(示范、精品)课程。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形成互补优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学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4项,培养全国万名创新创业导师1人、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线上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金牌职工1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巢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5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2项)。

教赛融通

学院结合行业需求与学科前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精准选题指导学院结合行业需求与学科前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精准选题指导,确保项目既有学术价值又紧贴实际应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估,及时优化项目方案,依托实施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48项;获批“皖维科技创新孵化基金”项目21项;2023、2024连续两年均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构建从基础到高级、从校内到校外的分层次竞赛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赛平台,实现全员参与,锤炼创新能力。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0项、省级奖项26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7篇,授权专利40余项。

五育并举

学院坚持培根铸魂,夯实理想信念,组织开展思政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社团等,常态化开展主题团日、“青年大学习”“齿轮微讲堂”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意识;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青春使命,打造了“七彩课堂”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坚持启智赋能,深耕专业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营造良好学风;选派学生赴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进行中马跨文化学生交流研学,给在校学生提供走出国门、开拓视野、提升英语水平的机会;举办多场次考研经验交流会。坚持强身健体,锻造意志品格,举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各类体育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锻造意志品格。坚持以美润心,彰显青春风采,举行迎新典礼、毕业晚会、集体观影、拍摄防艾宣传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浸润心灵,彰显青春风采。坚持躬身实践,勇担时代使命,举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树立教师典范   营造良好教风

学院师德模范许雪艳教授,率先垂范、厉行改革,作为院长带领学院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先后荣获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万名创新创业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科研领军王可胜教授,主持建设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带领团队服务光伏行业发展,以科技助力社会进步,2022年因其卓越的科研成果荣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科研达人王青尧教授,作为安徽省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光电应用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2023、2024连续两年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教改先锋代光辉副教授,创新教学理念,深耕课程改革,两次获得安徽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2年因在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金牌职工”称号。向师而行苏洁红老师,作为学院团委书记和辅导员,巧织育人网络,推行“适应—基础—规划—决策”的育人路径,铺就学生成长成才之路,2023获得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情怀教师邢刚,深耕实践教学,心系学生成长,在学生学科竞赛中倾囊相授,精心辅导,累积指导学生30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60项。


落实人才培养  彰显优良学风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精技强能、匠心筑梦”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学院通过科研平台打造、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学风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竞赛与项目驱动、校企联合育人等一系列实践措施,全面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彰显优良学风。学院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名录》2人、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人、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1人、安徽省百优大学生1人、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1人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典型。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连续3年超20%,学院连续4年获评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结束语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奋勇争先,荣获2024年“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展望未来,学院将秉持“永远在路上”的执著,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图/代光辉、苏洁红 初审/李融 部门审核/张连福、许雪艳)